12 教會

教會是承認耶穌基督為主、為救主之信徒的團體。繼舊約時代上帝的子民之後,我們蒙召從世界出來,一同聚集,為要崇拜、交通、學習上帝的聖言,舉行聖餐、服務人群及向普世宣講福音。教會是從成為肉身的道基督,與寫下的道聖經獲得權柄。教會是上帝的家庭,祂所收納的兒女,其中的分子活在新約的基礎上。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以基督為首的信仰的團體。教會是基督的新婦,為使她潔淨與成聖而捨命。當祂凱旋復臨時,祂會獻給自己一個榮耀的教會,是祂的寶血所買來歷代忠心的信徒,沒有玷污、皺紋等類的病,是聖潔沒有瑕疵的。
  


 

 

       那位老人完全為怒氣所控制,用他所帶的杖擊打磐石。他將杖抽回來後,又再揮起,並且喊著說:“你們這些背叛的人聽我說,我為你們使水從磐石中流出來嗎?”

  一股流水從岩石中湧出,滿足了以色列人的需要。但是摩西將得水的功勞歸給自己,而未歸給那磐石,他犯罪了。就因為那罪,他不能進入應許之地(見民20:7-12)。

  那磐石乃是基督,是上帝建立祂百姓的根基,包括個人與團體。這個意象貫穿著整本聖經。

  摩西向以色列人所講的最後一篇道時,可能記起了這件事,他曾用磐石的比喻描寫上帝的不變與可靠:

  “你們要將大德歸於我們的上帝
    他是磐石,他的作為完全;
    祂所行的無不公平,
    是誠實無偽的上帝,
    又公義,又正直。”(申32:3,4)

  幾百年之後,大衛回應這同一個主題……他的救主是磐石:

  “我的拯救,我的榮耀都在乎上帝;
    我力量的磐石、我的避難所都在乎上帝。”(詩62:7)

  以賽亞用同一個比喻講到要來的彌賽亞:“一塊石頭作為根基,是試驗過的石頭,是穩固的根基,寶貴的房角石。”(賽28:16)

  彼得見證說,基督已經應驗了這項預言。祂不是一塊普通的石頭,而是“活石,固然是被人所棄的,卻是被上帝所揀選、所寶貴的。”(彼前2:4)保羅指出祂是唯一的穩固根基時說:“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林前3:11)他講到摩西擊打的磐石說:“都喝了一樣的靈水。所喝的,是出於隨著他們的靈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林前10:4)

  耶穌基督自己也曾直接使用這項比喻。祂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太16:18)祂將基督徒的教會建造在祂自己──那活石身上。祂自己的身子要為世人的罪獻而為祭,磐石要被擊打。沒有什麼能夠勝過以祂為堅固基礎的教會。那醫治的眾水就會從這磐石流向乾渴的萬國(參閱結47:1-12;約7:37,38;啟22:1-5)。

  基督作此宣告時,教會何等軟弱!她只有少數疲憊的、懷疑的,相爭誰為大的門徒,幾個婦女,以及一批多變的、磐石被擊打時就不見蹤影的群眾。但是,教會卻不是建造在人軟弱的智慧聰明上,而是建造在萬古磐石上。時間會顯明沒有什麼能摧毀祂的教會,或阻礙她榮耀上帝及引領男女來就救主的使命(參閱徒4:12,13;20-33)。

一、聖經中“教會”一詞的意義

  聖經中教會(注1)一詞,系由希臘文ekklesia一字譯成。此字原為“召出”之意。這個詞通常用在任何由呼召聚集之會眾身上。

  聖經七十士譯本,就是耶穌時代流行的希伯來文舊約聖經之希臘文譯本,使用ekklesia翻譯希伯文的qahal一字。該字意為“聚集”、“會議”、“會眾”(申9:10;18:16;撒上17:47;王上8:14;代上13:2)(注2)。

  這項用法在新約中的範圍更廣。請注意教會一詞如何使用:(1)在某一地方聚集崇拜的信徒(林前11:18;14:19,28);(2)住在某個地方的信徒(林前16:1;加1:2;帖前2:14);(3)在某一信徒家中的一群信徒(林前16:19;西4:15;門2);(4)在一地理區域中的一些會眾團體(徒9:31)(注3);(5)普天下全體信徒(太16:18;林前10:32;12:28;弗4:11-16);(6)天地間一切忠心的受造之物(弗1:20-22;腓2:9-11)。

二、教會的性質

  聖經描寫教會為一神聖的機構,稱她為上帝的教會(徒20:28;林前1:2)。耶穌賦予教會神聖的權柄(太18:17,18)。借著觀察舊約中教會的根源及新約中用以講說教會的各種比喻,我們就能瞭解教會的性質。

1.基督教會的根源

  舊約聖經描寫教會是一個上帝子民有組織的會眾。從最古的時候起,在亞當、塞特、挪亞、閃、亞伯拉罕的族系中敬畏上帝的家庭,都是祂真理的保衛者。這些以父親為祭司的家庭,可以視為小型教會。上帝賜給亞伯拉罕豐盛的應許。借著這應許,這個上帝的家庭要漸漸成為一個國家。以色列的使命不過是亞伯拉罕使命的延伸而已:要使萬國得福(創12:1-3),彰顯上帝對世人的愛。

  上帝從埃及帶出來的民族,被稱為“曠野的教會”(徒7:38),其中的會友,被視為“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國民”(出19:5,6),上帝的“聖民”(申28:9;參閱利26:12)──祂的教會。

  上帝將他們放在巴勒斯坦,世界各主要文化的中心。三大洲──歐、亞、非,在巴勒斯坦相遇。在此,猶太人要成為其他民族的僕人,邀請其他民族與他們一起成為上帝的子民。總之,上帝呼召他們出來,為的是呼召所有的民族進來(賽56:7)。祂要借著以色列創造出地上最大的教會──地上萬族的代表都會來到這教會中崇拜,學習認識真神上帝,並將救恩的資訊帶回去給自己的同胞。

  雖然上帝不斷照顧祂的子民,以色列仍然陷在偶像崇拜、孤立主義、民族主義、驕傲與以自我為中心之中。上帝的子民未能完成他們的使命。

  在耶穌裏,以色列來到一轉捩點。那時上帝的子民正在尋求一位彌賽亞,來使他們的國家獲得自由,而不是使他們脫離自我的捆綁。在十字架上,以色列靈性的破產已經十分明顯。他們將基督釘在十字架上,就表現出他們內心的腐敗。當他們喊著說:“除了凱撒,我們沒有王”(約19:15)時,就是拒絕上帝統治他們。

  在十字架上,兩項相反的使命都達到頂點。第一,教會的使命被歪曲了,如此以自我為中心,以致瞎了眼,竟不認識那造她的。第二,基督的使命,如此以愛人為中心,以致代他們死,好使他們得著永生。

  當十字架表示以色列使命的結束時,基督的復活則表示了基督教會及其使命的開始,就是宣講借著基督寶血得救的福音。當猶太人失去了他們的使命時,他們就成了一個普通民族,不再是上帝的教會。上帝建立了一個新民族──教會,取代了他們的地位,以推進上帝在世上的使命(太21:41,43)。

  與古以色列宗教社會密切關聯著的新約時代的教會(注4),是由悔改的猶太人及信耶穌基督的外邦人所組成;這樣,真正的以色列人,乃是一切因信而接受基督的人(見加3:26-29)。保羅曾用兩棵樹作比喻,說明在這些不同的人之間的活潑關係:好橄欖與野橄欖分別代表以色列人與外邦人。那不接受基督的猶太人不再是上帝的兒女(羅9:6-8),並由好橄欖樹砍下的枝子為代表;而那些接受基督的猶太人,則保持連接在好橄欖樹上。

  保羅描寫那接受基督的外邦人是野橄欖樹上的枝子接在好橄欖樹上(羅11:17-25)。他教導這些新的外邦基督徒,要尊重上帝揀選的器皿神聖的承襲,“樹根若是聖潔,樹枝也就聖潔了。若有幾根枝子被折下來,你這野橄欖得接在其中,一同得著橄欖根的肥汁,你就不可向舊枝子誇口;若是誇口,當知道不是你托著根,乃是根托著你。”(羅11:16-18)

  新約時代的教會與舊約時代的相應團體差異極大。使徒時代的教會成了一個獨立的組織,與以色列民族分開。國家的疆界廢止了,教會成為普世性的。她不但不是民族或國家的教會,更成了一個佈道性的教會,其存在是要完成上帝原有的計畫。這計畫在其創始者耶穌基督的命令中再次宣佈出來:“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9)。

2.教會的比喻

  新約教會比喻性的描寫,說明了教會的性質。

  (1)教會有如身體

  身體的比喻強調教會的合一,以及每一肢體在功能上與整體間的關係。十字架使所有信徒與上帝和好“歸為一體”(弗2:16)。借著聖靈他們“受洗成了一個身體”(林前12:13)──教會。作為身體,教會正是基督的身體(弗1:23)。她是基督將祂的豐盛所充滿的組織。信徒是她身體上的肢體(弗5:30)。因此,借著祂的恩典與能力,祂將屬靈的生命賜給每一位真實的信徒。基督是這身體的頭(西1:18),是“教會的頭”(弗5:23)。

  上帝憑祂的慈愛,已經賜給祂教會身體的每一肢體至少一種屬靈的恩賜,使它們能發揮生命的功能。正如每一器官的作用對人體都同樣重要,教會能成功地完成她的使命,也靠賴獲賜屬靈恩賜的每一位教友。身體若無心臟有何用處?缺少了一隻眼、一條腿,效率會減少多少?教友若不獻上他們的恩賜,教會就會死去或瞎眼、或至少成了瘸子。但是這些上帝所賜下特別的恩賜,其目的不在於恩賜本身(見本書第17章)。

  (2)教會為聖殿

  教會是“上帝所建造的房屋”、“上帝的殿”、聖靈居住的所在。基督是其根基,是主要的房角石(林前3:9-16;弗2:20)。這殿並非死的建築物,它顯露出充沛的生長力。正如基督是“活石”,彼得說,信徒也一樣是建成“靈宮”的活石(彼前2:4-6)。

  這個建築物尚未完工。新的活石經常加在這殿上,“同被建造,成為上帝借著聖靈居住的所在”(弗2:22)。保羅鼓勵信徒在這聖殿中要使用最好的建材,好在審判大日經得住火的試驗(林前3:12-15)。

  聖殿的比喻強調全教會及地方會眾的聖潔。保羅說,上帝的殿是聖的。“若有人毀壞上帝的殿,上帝必要毀壞那人。”(林前3:17)保羅說,與非信徒親密地連結,乃與其聖潔的性質相反,應該避免。“義和不義有什麼相交呢?……上帝的殿和偶像有什麼相同呢?”(林後6:14-16)(他的教導對婚姻關係及商業關係都適切)。教會應受最高的尊重,因為她是上帝給予至大關心的對象。

  (3)教會是新婦

  教會被宣稱為新婦,主為新郎。主嚴肅地保證說:“我必聘你永遠歸我為妻,以仁義、公平、慈愛、憐憫聘你歸我。”(何2:19)祂更保證說:“我作你們的丈夫。”(耶3:14)

  保羅使用同一比喻:“要把你們如同貞潔的童女,獻給基督。”(林後11:2)基督對教會的愛,如此深而恒久,以致祂為教會舍己(弗5:26)。祂如此犧牲,是為了“要用水借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弗5:25-27)

  借著上帝那使人成聖之真理的感化力(約17:17),以及洗禮所帶來的潔淨,基督可以潔淨教會的教友,脫下他們污穢的衣服,將祂那全然公義的義袍給他們穿上。這樣,祂便預備教會作祂的新婦。……一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弗5:27)教會豐盛的榮耀與華美,要到基督復臨時才會見到。

  (4)教會是在上的耶路撒冷

  聖經稱耶路撒冷為錫安。上帝在那裏與祂的子民同住(詩9:11)。救恩是從錫安而出(詩14:7;53:6)。那座城要成“為全地所喜悅”的城(詩48:2)。

  新約聖經視教會為“在天上的耶路撒冷”,是與地上耶路撒冷在屬靈上相對應的(加4:26)。這個耶路撒冷城的居民,乃是天上的國民(腓3:20)。他們是“按著聖靈生的”、“應許的兒女”,享受基督釋放他們的自由(加4:28,29;5:1)。這座城中的居民已不再“行律法稱義”的捆綁之下(加4:22,26,31;5:4)。“他們靠著聖靈”,熱切等候“因信稱義的盼望”。他們深知那使他們獲得國民資格的,乃是那在基督耶穌裏“生髮仁愛的信心”(加5:5,6)。

  那些屬於這榮耀隊伍的人,“來到錫安山,永生上帝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裏有千萬的天使,有名錄在天上諸長子之會所共聚的總會。”(來12:22,23)

  (5)教會是家

  天上及地上的教會都被視為家(弗3:15)。有兩個比喻被用來描寫人如何加入這個家庭:收養(羅8:14-16;弗1:4-6)與重生(約3:8)。借著在基督裏的信心,新受洗的人不再是奴僕,而是天父的兒女(加3:26-4:7),他們活在新約的基礎上。如今他們是“上帝家裏的人”(弗2:19),是“信徒一家的人”(加6:10)。

  上帝家裏的人稱上帝為父(加4:6),彼此的關係是弟兄姐妹(雅2:15;林前8:11;羅16:1)。保羅因為曾帶領許多人進入教會家庭,就看自己是一位屬靈的父親。他說:“因我在基督耶穌裏用福音生了你們。”(林前4:15)他稱那些他帶進教會的是:“我所親愛的兒女”(林前4:14;弗5:1)。

  教會是家庭,有一個特徵即彼此團契。基督徒的團契不僅是社交,而且在福音上心意相通(腓1:5)。它關係到與聖父、聖子、聖靈的相交(約壹1:3;林前1:9;林後13:14),及與信徒的相交(約壹1:3,7)。所以家中的成員,就與任何成為家中之人“用右手行相交之禮”(加2:9)。

  家的比喻,顯示出一個關懷的教會,“是人被愛、受尊重、被重視的地方,是一個其中的人承認需要互相幫助的地方,是才幹得以發展的地方,是人成長的地方,是人人都獲得滿足的地方。”(注5)這也表示責任,對屬靈父母的尊敬,對屬靈弟兄姐妹的看顧。最後,家中每一分子都因彼此之間深厚的忠誠,而產生支持與鼓勵之愛。

  成為教會家庭中的一分子,能使性情有著極大差異的每一個人融洽相處並互相關懷。教會家庭的每一分子能學會活在合一之中,而不失去各人的個性。

  (6)教會是真理的柱石與根基

  永生上帝的教會,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它是真理的堡壘與儲存所,保護真理不受敵人的攻擊。但是真理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若教友說得到了新亮光──一項新教義、或對聖經有了新的解釋,有經驗的人就該用聖經去察驗這新教訓(賽8:20)。若新亮光合乎聖經,教會就必須接受。若不,就該拒絕。全體教友都應該聽從這基於聖經的判斷,因為“謀士多,民就安居”(箴11:14)。

  借著傳播真理,就是借著為真理作見證,教會就成了“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世上的光”及“世上的鹽”(太5:13-15)。

  (7)教會有如軍隊──戰鬥及得勝

  地上的教會有如戰場上的一隻軍隊,它被召赴戰場與屬靈的黑暗勢力爭戰。“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6:12)基督徒必須“拿起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好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並且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弗6:13)

  許多世紀以來,教會必須與內在和外在的仇敵爭戰(見徒20:29,30;提前4:1)。它已有驚人的進展並獲得勝利,但是教會還未得勝。不幸的是,教會仍有極大的缺陷。耶穌借著另一個比喻,解釋教會內部不完全的原因:“天國好象人撒好種在田裏,及至人睡覺的時候,有仇敵來,將稗子撒在麥子裏就走了。”(太13:24,25)當僕人要將稗子薅出來時,田主說:“恐怕薅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容這兩樣一齊長,等著收割。”(太13:29,30)

  田中的麥子與稗子都生長茂盛。上帝引領悔改的信徒到教會時,撒但將未悔改的人也帶入教會。這兩群人影響著全體──其中一群為淨化而努力,另一群則為敗壞而努力。其間的爭戰──在教會內──會持續到基督復臨的收割之時。

  教會內部的爭戰還沒有過去。患難與紛爭正擺在前面。撒但因為知道自己的時候不多,就向上帝的教會發怒(啟12:12,17),將為教會帶來“大艱難,從有國以來直到此時,沒有這樣的。”(但12:1)但是基督會為祂忠心的百姓行事,“凡名錄在冊上的,必得拯救。”(但12:1)耶穌向我們保證說:“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24:13)。

  在基督復臨時,得勝的教會將要出現。那時,祂就能將之“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是祂寶血所買回歷代以來忠心的百姓,“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5:27)

3.有形與無形的教會

  “有形”與“無形”這兩個名詞,被用來區別地上教會的兩個方面。以上我們所討論的教會的比喻,特別適用在有形的教會身上。

  (1)有形的教會

  有形的教會是為服務而組織的上帝的教會。她要完成基督的大使命,將福音傳給世人(太28:19,20),並使人預備好迎接祂的榮臨(帖前5:23;弗5:27)。

  作為基督特別揀選的見證人,她照亮這個世界,並像祂一樣服務,傳福音給貧窮的人、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使瞎眼的得看見、使被欺壓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路4:18,19)。

  (2)無形的教會

  無形的教會也稱為普世性的教會,由世上所有的上帝子民所組成。她包括有形教會中的信徒,以及許多雖然不屬任何教會組織,但卻順從了基督所賜全部亮光的人(約1:9)。後者包括那些從未有機會知道有關耶穌基督的真理,但卻曾回應聖靈,“順著本性行律法上的事”的人(羅2:14)。

  無形教會的存在顯示出,對上帝敬拜的最高意義是用心靈敬拜祂。耶穌說:“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約4:23)由於誠實崇拜之屬靈特徵,人們無法精確地測出誰屬於上帝的教會,或誰不屬於上帝的教會。

  借著聖靈,上帝從無形的教會領導祂的子民與祂有形的教會相聯結。“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裏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約10:16)只有在有形的教會中,他們才能充分經驗上帝的真理、愛與交通,因為祂已經賜給有形教會屬靈的恩賜,藉以集體或個別造就教會的教友(弗4:4-16)。當保羅悔改時,上帝使他與祂有形的教會相接觸,然後才指派他領導教會的佈道工作(徒9:10-22)。今天也是如此,祂要領導祂的子民進入祂有形的以忠心遵守上帝誡命和耶穌真道為特徵的教會。這樣,他們就可參與完成祂地上的聖工(啟14:12;18:4;太24:14;參見本書第13章)。

  無形教會的觀念,也被認為包括天上地上的聯合教會(弗1:22,23),以及在逼迫時期躲藏的教會(啟12:6,14)。

三、教會的組織

  基督傳福音給全世界的命令,也關係到對那些已接受福音之人的培訓。新教友必須在信心上生根,並受教在教會的工作中運用上帝所賜的才幹與恩賜。“因為上帝不是叫人混亂”,“凡事都規規矩矩的按著次序行”(林前14:33,40)。故此,教會必須有一簡單有效的組織。

1.組織的性質

  讓我們來考慮一下教會的教友與組織

  (1)教會的教友

  當悔改的信徒具備了某些特定的資格時,就成為新約信仰社團的一員。教友資格包括了接受對其他的人、政府、上帝的新關係。

  a.教友資格

  盼望成為上帝教會教友的人,必須接受耶穌基督為其救主,悔改他們的罪,並接受洗禮(徒2:36-41;參見4:10-12)。他們應已經驗重生,並接受基督所說,“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的使命(參看太28:20)。

  b.平等與服務

  為回應基督的宣告:“你們都是弟兄”以及“你們中間誰為大,誰就作你們的用人”(太23:8,11),教友們應以平等為基礎,建立彼此間的關係。但是他們必須知道,效學基督榜樣的意思就是為他人的需要而服務,引領他們到主跟前。

  c.信徒都是祭司

  既有基督在天上聖所中服務,利未人的祭司工作就已經結束,如今教會已成為“聖潔的祭司”(彼前2:5)。彼得說:“唯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

  這個新制度──所有信徒都是祭司──並非允許個人可依他或她所選擇的去思想、相信、教導人,而不需對教會負任何責任。它的意思是,每一教友都有責任奉上帝的名為他人服務,可以直接與上帝交通,無需任何人作中間人。它不但強調教友的獨立性,也強調教友之間的互相依賴。這項祭司身分,使教牧人員與信徒之間沒有任何資質上的分別,但容許二者在角色與功能上不同。

  d.對上帝與國家的忠誠

  聖經承認政府是上帝的手所建立的,吩咐信徒尊重及順從政府的權威。當權的乃是“上帝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罰那作惡的。”(羅13:4)故此,教友必須對“當得糧的,給他納糧;當得稅的,給他上稅;當懼怕的,懼怕他;當恭敬的,恭敬他。”(羅13:7)

  教友對政府的態度,必須由基督的原則所領導:“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上帝的物當歸給上帝。”(太22:21)但若是政府妨礙上帝的命令,他們至高的忠誠是應該獻給上帝的。使徒說:“順從上帝,不順從人,是應當的。”(徒5:29)

  (2)教會組織的主要功能

  教會的組織,乃是要完成上帝的計畫,讓這個地球充滿上帝榮耀的知識。唯有有形的教會,能夠提供一些重要功能來達成此項目標。

  a.崇拜與訓誨

  有史以來,教會都是上帝聚集信徒在安息日崇拜創造主的機構。基督與祂的使徒們沿用這種崇拜的方法。聖經也教導今日的信徒“不可停止聚會,……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來10:25;參閱3:13)集體崇拜會帶給崇拜的人鼓勵、喜樂,並重新得力。

  b.基督徒的交誼

  借著教會,教友在交誼方面的深切需要,就能得到充分的滿足。“你們是同心合意地興旺福音”(腓1:5),這種團契超越了一切其他關係,因為它不僅提供了與其他相同信仰之人親密的關係,也提供了與上帝之間親密的關係(約壹1:3,6,7)。

  c.教導聖經

  基督賜給教會“天國的鑰匙”(太16:19),這鑰匙就是基督的話──全部的聖經。說得更清楚一些,它包括如何進入天國的“知識的鑰匙”(路11:52)。耶穌的話對領受的人,就是靈,就是生命(約6:63),帶來永生(約6:68)(注6)。

  當教會宣講聖經真理時,這些救恩的鑰匙就有能力去捆綁或釋放,去打開或關閉天國。因為聖經真理宣告人被接受或被拒絕,得救或失喪的標準。如此,教會的福音宣講就會發出“活的香氣”或“死的香氣”(林後2:16)。

  耶穌知道“靠上帝口裏所出的一切話”而活的重要性(太4:4)。唯有如此行,教會才能完成耶穌吩咐的要教導萬民“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太28:20)的命令。

  d.舉行聖禮

  教會是上帝舉行洗禮的工具,那是進入教會的儀式(見本書第15章)。還有洗腳禮與聖餐禮(見本書16章)。

  e.向普世宣講福音

  教會的組織是為了傳道,去完成以色列未完成的工作。正如在主的生平中所見的,教會能提供世人最大的服務,乃是因借聖靈之洗所授與的能力而完全獻身,以完成“向萬民作見證”(太24:14)福音的使命。

  這項使命包括宣講預備基督復臨的資訊。這資訊向教會本身宣講(林前1:7,8;彼後3:14;啟3:14-22;14:5),也要向其他的人宣講(啟14:6-12;18:4)。

四、教會的管理

  耶穌升天之後,教會的領導就落在使徒手中。他們第一個有組織的行動,就是與其他信徒商議之後,揀選了另外一個使徒代替猶大(徒1:15-26)。

  當教會漸漸增長,使徒們認識到,要在傳講福音的同時關照教會屬世的事務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們將教會的事務交給教會所指派的七個人。雖然教會將“傳道”的職事與“管理飯食”加以區別(徒6:1-4),但卻不是要在完成教會的使命上,將教牧人員與信徒分別開來。其實在這七個人中的兩個,司提反與腓利,他們在講道與傳福音上是很有名氣的(徒7,8章)。

  教會擴張到了亞洲與歐洲,在組織上就需要採取進一步的行動。由於無數新教會的設立,就在各教會按立了長老,以確保領導的穩定(徒14:23)。

  當一個重大問題發生時,有關的當事人可在一個由使徒及代表各教會的長老所組成的大會上,說明他們的立場。這個會議的決定,對有關的各方當事人都具有約束力,並被接受為上帝的聲音(徒15:1-29)。這件事說明了,當一個問題影響到全體教會時,就需要比地方教會更廣泛層次的意見與權威。在此案件中,該次會議的決定,乃是由有關各方的代表同意而成(徒15:22,25)。

  新約聖經清楚地說明,在需要的時候,上帝曾引導了祂聖工的領袖。借著上帝的領導及與教會商議,他們就形成了一個教會行政當局。如果今天我們也如此行,就會幫助保護教會免於背道,以致有能力完成她偉大的使命。

1.教會行政管理的聖經原則

  (1)基督是教會的頭

  基督是教會的頭,主要是基於祂中保的工作。自從祂在十字架上勝過了撒但以來,天上地上一切的權柄都已經賜給基督(太28:18)。上帝已“將萬有服在他的腳下,使他為教會作萬有之首”(弗1:22;參閱腓2:10,11)。所以,祂是“萬主之主、萬王之王”(啟17:14)。

  因為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所以基督也是教會的頭(弗1:23;西1:18)。信徒乃是“他身上的肢體,他的骨,他的肉。”(弗5:30)他們必須與祂有親密的連結,因為教會是“靠著他筋節得以相助聯絡,就因上帝大得長進。”(西2:19)

  (2)基督是教會一切權柄的根源

  基督顯示祂的權柄在:(A)建立基督教會(太16:18)。(B)設立教會所必須舉行的聖禮(太26:26-30;28:19-20;林前11:23-29;約13:1-17)。(C)賜給教會神聖的權柄奉祂的名行事(太16:19;18:15-18;約20:21-23)。(D)差遣聖靈在祂的權柄之下領導教會(約15:26;16:13-15)。(E)在教會內分賜特別的恩賜,使個人能擔任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的職分,以裝備教友去服務,並建造基督的身體,直到全體教友經驗了在真道上同歸於一,反映出基督的豐盛(弗4:7-13)。

  (3)聖經帶著基督的權柄

  雖然基督借著聖靈領導祂的教會,但上帝的聖言乃是教會運作的唯一準則。全體教友都應該順從那聖言,因為它就是絕對的法律。一切人類的遺傳、風俗及文化的作為,都應順服于聖經的權威之下(提後3:15-17)。

  (4)基督的權威與教會的各種職分

  基督是借著祂的教會及祂所特別指派的僕人施行祂的權柄。但祂從未移轉祂的權能。沒有人在基督與祂的話之外,能有獨立的權柄。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會眾推選他們的教會職員。這些職員雖然作為教友的代表,但他們的權柄乃得自基督。他們被選為教會職員,無疑是證實了主對他們的呼召。教會職員的基本責任,乃是使教會遵從與聖經有關的崇拜、教義、管教及宣講福音的教訓。既然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他們在決定與行動上就應該尋求教會的意見。

2.新約聖經中教會的職員

  新約聖經提到兩種教會職員──長老與執事。這些職務的重要性,可在所列出擔任該項職務之人應具備之崇高道德標準及靈性的條件上看出來。教會則借著按立的儀式、按手禮,承認蒙召作為領袖的神聖性(徒6:6;13:2,3;提前4:14;5:22)。

  (1)長老

  a. 什麼是長老

  長老(希臘文presbuteros)或監督(episkopos),是教會中最重要的職員。長老一詞意為年長者,含有尊嚴恭敬之意。他的地位與猶太會堂的監督相似。監督一詞意為“監工者”。保羅交換地使用這些名詞,長老就是監督(徒20:17,18;多1:5,7)。

  擔任此項職位的人監督新成立的教會。長老是指這職位的地位或階級;監督則指這職位的職責──“監工者”(注7)因為使徒們也稱他們自己為長老(彼前5:1;約貳1;約三1),顯然有地方教會的長老,也有遊行佈道的長老或眾教會的長老,但這兩種長老,都作牧養會眾的工作。

  b.長老的資格

  一個人要有資格作長老,就必須“無可指責,只作一個婦人的丈夫,有節制,自守,端莊,樂意接待遠人,善於教導;不因酒滋事,不打人,只要溫和,不爭競,不貪財,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兒女凡事端莊順服,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上帝的教會呢?初入教的不可作監督,恐怕他自高自大,就落在魔鬼所受的刑罰裏。監督也必須在教外有好名聲,恐怕被人譭謗,落在魔鬼的網羅裏。”(提前3:2-7;參見多1:5-9)

  因此在委任該項職位之前,候選人必須先在家中表現出領導的能力。“被提名擔任該項職務之人的家庭必須加以考慮。他們順服嗎?這個人治理他的家時能受到尊敬嗎?他孩子的品格如何?他們是否因父親的感化,在人面前獲得讚揚?如果他在管理自己的家時缺乏機智、智慧、及敬虔,毫無疑問同樣的缺點必被帶進教會,而且那同樣未成聖的管理也必將出現。”(注8),這位候選人若是已婚,在受託於上帝家中(提前3:15)負起領導責任之前,先應在自己家中表現出領導的能力。

  由於這項職位的重要,保羅教訓說:“給人行按手的禮,不可急促。”(提前5:22)

  c.長老的責任與權柄

  長老是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屬靈領袖。他蒙揀選“牧養上帝的教會”(徒20:28),他的職責包括扶助軟弱的教友(徒20:35),勸誡偏離正道的(帖前5:12),並時時留心提防那會造成分裂的任何教訓(徒20:29-31)。長老必須在基督徒的生活方式上作模範(來13:7;彼前5:3),並在慷慨上作榜樣(徒20:35)。

  d.對長老的態度

  教會領袖的效能,大部分要靠賴教友的忠心。保羅鼓勵信徒要尊敬他們的領袖。“又因他們所作的工,用愛心格外尊重他們。”(帖前5:13)“那善於管理教會的長老,當以為配受加倍的敬奉;那勞苦傳道教導人的,更當如此。”(提前5:17)

  聖經清楚講到對教會領袖恭敬的必要。“你們要依從那些領導你們的,且要順服,因他們為你們的靈魂時刻儆醒,好象那將來交賬的人。”(來13:17;參閱彼前5:5)當教友使領袖難於執行上帝指派的職務時,二者都會經驗到憂傷,並失去上帝所賜豐盛的喜樂。

  聖經鼓勵信徒觀察領袖們像基督的生活方式。要“效法他們的信心,留心看他們為人的結局。”(來13:7)他們不可聽人的閒言閒語。保羅警告說:“控告長老的呈子,非有兩三個見證就不要收。”(提前5:19)

  (2)執事與女執事

  執事一詞出自希臘文diakonos,意為僕人或助手。執事職分的設立,乃是要讓使徒們“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徒6:4)。雖然執事是要照顧教會屬世的事務,但他們也積極地參與傳道工作(徒6:8;8:5-13,26-40)。

  這個名詞陰性的形式出現在羅16:1(注9)。譯者將這個名詞譯為“僕人”或“女執事”。“在這節經文中這個名詞與它的用法,顯示女執事的職分在保羅寫羅馬書的時候,可能已經設立。”(注10)

  正如長老一樣,執事也是由教會根據道德與屬靈的資格揀選出來的(提前3:8-13)。

3.教會的紀律

  基督授予教會權柄懲治她的教友,並備有行此事的適當原則。祂期望當教會需要保持其崇高的呼召,成為“聖潔的祭司”、“聖潔的國度”時,就執行這些原則(參閱太18:15-18;彼前2:5,9)。但是教會也要感動犯錯的教友,讓他們知道需要改變所行的道。基督誇獎以弗所的教會,是因為他們“不能容忍惡人”(啟2:2);祂責備別迦摩與推雅推拉的教會,因為他們容忍異端及姦淫(啟2:14,15,20)。請注意以下聖經對教會紀律的教訓:

  (1)處理私下的過犯

  當一個教友得罪了另外一個教友(太18:15-17)時,基督的勸導是,被得罪的人去找那得罪他的人──那偏離正道者,勸他改變他的行為。若是無效,他應該帶一、二個公正的見證人去,再作一次努力。若這次努力失敗,就應該帶到整個教會面前。

  若是那犯錯的教友拒絕基督教會的智慧與權柄,他就是使自己與教會分離。教會將這位有罪的教友除名時,教會只是證實他或她的情況而已。若是在聖靈的領導之下,教會已小心遵從了聖經的勸勉,教會的決定,天上也會承認。基督說:“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太18:18)

  (2)處理公開的過犯

  雖然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3:23),那會帶給教會責難的、公然的、叛逆的罪,就應該立即處置,將犯罪的人除名。

  除名一方面是除去罪惡──否則就會發生像酵一樣的作用──恢復教會的潔淨,另一方面,對犯錯的人也是一種救贖性的醫治。保羅知道了哥林多教會的一個淫亂的個案之後,就叫他們立刻採取行動。他說:“就是你們聚會的時候,我的心也同在,奉我們主耶穌的名,並用我們主耶穌的權能,要把這樣的人交給撒但,敗壞他的肉體,使他的靈魂在主耶穌的日子可以得救……應當把舊酵除淨,好使你們成為新團。”(林前5:4,5,7)他說:“若有稱為弟兄是行淫亂的、或貪婪的、或拜偶像的、或辱駡的、或醉酒的、或勒索的,這樣的人不可與他相交,就是與他吃飯都不可……你們應當把那惡人從你們中間趕出去。”(林前5:11,13)

  (3)對待離間的人

  一個“不按規矩而行”(帖後3:11),不肯順從聖經的教訓,“離間你們、叫你們跌倒”的教友(羅16:17),應該躲避他,好叫他對自己的態度“自覺羞愧”(帖後3:14)。“但不要以他為仇人”,保羅說:“要勸他如弟兄”(帖後3:15),若這離間的人不肯聽教會第二次的警告,就該棄絕他,“因為知道這等人已經背道,犯了罪,自己明知不是,還是去做。”(多3:10,11)

  (4)重新接納犯錯的人

  教友不應該輕視、躲避或忽視已經除名的人。他們應該努力使他們借著悔改與重生,恢復與基督的關係。已經除名的人若充分表現出真實悔改的憑據,就可以恢復其教友的身分(林後2:6-10)。

  借著重新接納罪人回歸教會,可以特別彰顯上帝的權能、榮耀與恩典。祂渴望使罪奴得自由,將他們從黑暗的國度遷到光明的國度裏。上帝的教會,這宇宙的戲臺,在人的生活中展露出基督贖罪犧牲的大能。

  今天基督借著祂的教會邀請每一位都成為祂家庭的一分子。祂說:“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裏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啟3:20)


 注1:Berkhof論到“教會”一詞的來源時說:“教會這個字,kerk或kirche,並非從ekklesia而來,而是從kuriake而來,意為‘屬乎主’。它們強調教會是上帝的產業。名詞to kuriakon或he kuriake,意為教會聚集的地方,這地方被視為屬乎主。故此,被稱為to kuriakon。”(Systematic Theology 557頁)

注2:《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參考文庫》“Church, Nature of”;《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參考文庫》“Church”。

注3:根據以Codex Sinaiticus, Alexandrinus, Vaticanus, Ephraemi Rescriptus聖經版本為基礎,接受Tisschendorf單數的讀法之現代翻譯。

注4:除了關於耶穌的教訓,早期教會的信仰與猶太教的十分相似。猶太籍與外邦的基督徒都繼續於安息日在猶太會堂裏崇拜,聽舊約聖經的解釋(徒13:42-44;15:13,14,21)。聖殿幔子的破裂,代表各種儀節的預表已經由實體應驗。希伯來書為的是要使基督徒的思想,從預表轉到預表所代表的實體身上:耶穌贖罪的死,祂在天上的祭司工作,以及祂拯救的恩典。新約聖經時代是一個過渡時期,雖然使徒們有時參與舊約的崇祀儀節,但第一次耶路撒冷會議決定,它們不認為其中有任何拯救的效力。

注5:1086年11月10日號《評閱宣報》15頁Charles E. Bradford著“What the Church Means to Me?”

注6:見《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參考文庫》卷5第432頁。

注7:見《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參考文庫》卷6第26,38頁。

注8:懷愛倫著《教會證言》卷5第618頁。

注9:Diakonos一字可以為陽性,也可以為陰性。因此,此處的性別乃由內容決定。因為“我們的姐妹”腓比是一個Diakonos,雖然這字為陽性形,也必屬陰性。

注10:《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參考文庫》“deaconess”。在新約聖經時代,Diakonos具有廣闊的意義。“現在仍用以描寫在教會中擔任任何職分的人。保羅雖然是一個使徒,卻常說他自己和提摩太是Diakonoi(Diakonos的複數形)(見林前3:5;林後3:6;6:4;11:23;弗3:7;西1:23;提前4:6)《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參考文庫》卷7第300頁。在這些情形下,英文聖經譯本未譯為deacon(執事),而譯為minister(中文在一些地方仍譯為執事,但取其廣義為僕人,一些地方則譯為僕人或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