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餐禮是領用耶穌的血與身體的象徵,表達我們對祂,我們的主與救主的信心。在聖餐禮的經驗中,基督臨格與祂的子民相會,並加力量給他們。我們領用時,喜樂地宣講主的死,直到祂再來。領聖餐的準備包括自省、悔改與認罪。主設立了洗腳禮,代表重新潔淨,表示樂意披帶基督的謙卑彼此服事,並讓我們的心在愛中聯合。聖餐禮是對所有相信的基督徒開放的。 |
他們來到樓房過逾越節,腳上沾滿塵土。有人必須預備一桶水、一個盆、一條毛巾,好依慣例洗腳。但是沒有人要作這僕人的工作。
耶穌知道祂的死期近了,就憂傷地說:“我很願意在受害以先和你們吃這逾越節的筵席。我告訴你們,我不再吃這筵席,直到成就在上帝的國裏。”(路22:15,16)
門徒們彼此心裏所懷的嫉妒,使耶穌的心裏充滿悲傷。祂知道,他們仍然在爭論誰應在祂的國度裏最大(路22:24;太18:1;20:21)。那使門徒們不肯自卑,不肯代替僕人洗他人的腳的,乃是他們設法要得高位的驕傲與自大。他們是否願意學習:在上帝的國度裏,真正的偉大是表現在謙卑與愛的服務中呢?
“吃晚飯的時候”(約13:2)(注1),耶穌安靜地站起來,將水倒進盆裏,拿起僕人的毛巾,開始洗門徒們的腳。主成了僕人!門徒們瞭解這無聲的譴責,都充滿羞愧。當主完成了祂的工作,回到祂的座位上時,祂說:“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僕人不能大於主人,差人也不能大於差他的人。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約13:14-17)
然後,耶穌就設立了那紀念祂偉大犧牲的禮節──聖餐禮,以代替逾越節。祂拿起無酵餅,祝謝了,就擘開,遞給他們,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舍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以後祂拿起福杯,祝謝了,遞給他們說:“你們都喝這個;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見太26:26-28;林前11:24-26;10:16)
洗腳禮與聖餐構成了聖餐禮。這樣,耶穌設立了這兩個禮節,幫助我們與祂相交。
一、洗腳禮
依照猶太人的習俗,在慶祝逾越節時,猶太人的家庭在無酵節七日的第一日來到之前,要從家中除去一切的酵──罪(出12:15,19,20)。因此信徒必須承認並悔改一切罪──包括驕傲、爭競、嫉妒、忿怒的感情及自私……,才能在適合的心靈中,在這最深的層面上與基督相交通。
為了這個目的,基督設立了洗腳禮。祂不僅立下榜樣,而且要他們照樣去行,並應許賜福給他們:“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約13:14-17)這在聖餐之前的洗腳禮,成就了那勸各人在吃聖餐之前都應先審查自己的教訓,免得“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林前11:27-29)
1.洗腳禮的意義
這洗腳禮顯明了基督的使命及參與者的經驗。
(1)紀念基督的虛己
洗腳禮紀念基督成為肉身及服務生活上的謙卑(注2)。祂雖然在天父那裏擁有天上榮耀的地位,但祂“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腓2:5-8)
上帝的兒子如此無私、慈愛地給予,卻被祂來拯救的大部分人所拒絕,這是何等的羞辱。撒但決心要在基督在世生活的每一件事上侮辱祂。無罪的一位竟被視為罪犯而釘在十字架上,這曾帶給祂多大的羞辱啊。
基督度過的一生,乃是無私服務的人生。祂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太20:28)。祂借著洗腳表明,為了救人,無論何等卑微的服務,祂都願意作。這樣,祂就將祂柔和服務的人生,銘刻在門徒們的心上。
基督使這項準備儀式成為一項禮儀時,是要領信徒進入溫柔慈愛的境地,感動他們為他人服務。這項禮儀鼓勵思想其中意義的人,以謙卑體貼的態度待人。借著洗腳效法基督,我們就是效法祂“用愛心互相服事”(加5:13)。
雖然參加這項禮儀使人謙卑,但卻絕不會使人降格。有誰不會感到在基督面前下拜,洗那雙曾釘在十字架上的腳,是無上的特權呢?耶穌說:“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
(2)預表更高的潔淨
洗腳不止於將腳洗淨,它代表更高的潔淨──心靈的潔淨。當彼得求耶穌洗他的全身時,耶穌說:“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約13:10)
洗過澡的人是乾淨的。但是那穿著無鞋面之鞋的腳,不久就沾滿塵土,需要再洗。這些門徒也是如此。他們的罪已借著洗禮洗除,但是試探已引領他們將驕傲、嫉妒及惡念藏在心中。他們還沒有準備好與主有親密的交通,或接受祂即將要與他們訂立的新約。借著洗腳,基督要預備他們參加聖餐。除了出賣耶穌的猶大之外,他們心中的自私與驕傲,借著基督的恩典,都洗乾淨了。他們彼此在愛中結合。借著耶穌無私的行動,他們都謙卑下來,成為可以接受教導的人。
正像門徒一樣,當我們接受基督並且受洗時,我們已被祂的寶血洗淨。但是當我們過基督徒的生活時,我們失敗了。我們的腳沾滿塵土。我們必須再到基督跟前,讓祂洗罪的恩典洗除我們的污穢。但我們不必再受洗,因為“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約13:10)(注3)以洗腳作為教會的禮節,會提醒我們需要經常潔淨,並要完全依靠基督的寶血。洗腳禮本身並不能洗淨罪,只有基督能潔淨我們。
(3)寬恕的團契
參加洗腳禮的人之間彼此寬恕的態度,表示這禮節所象徵的潔淨已經發生效用。我們唯有寬恕人,才能經驗上帝的寬恕。“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太6:14,15)
耶穌說:“你們也當彼此洗腳。”(約13:14)我們要樂意洗他人的腳,也要樂意讓他人洗自己的腳。後者表示我們承認自己需要屬靈的幫助。
洗腳禮舉行完之後,我們的信心向我們保證:我們已經得了潔淨。因為我們的罪已經洗除。借著誰呢?借著基督,但卻是借著同道將象徵基督的服務行在我們身上。因此,這謙卑禮變成了一種寬恕的交誼(注4)。
(4)與基督及信徒相交
這洗腳禮表明,基督對祂門徒的愛,會“愛他們到底”(約13:1)。當彼得不肯洗腳時,基督回答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約13:8)沒有潔淨,就沒有交通。凡熱望繼續與基督交通的人,必會參加這項禮儀。
在同一個晚上,耶穌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這禮儀的資訊十分清楚,“用愛心互相服事”(加5:13)。有這種愛,就是說,我們要借著看別人比自己強(腓2:3),將最高位讓給我們的鄰人。它命令我們愛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不讓我們抱著優越或歧視的感情。我們的生活方式會反映出我們對同道的愛。跪在他們面前洗他們的腳,因將與他們在永恆中一起生活而歡樂。凡在這禮儀中效法基督榜樣的人,就必經驗到像基督那樣去愛是什麼意思。這樣的愛乃是有力的見證。
一位佛教的和尚請一位傳道士用一個景象代表基督教。一些藝術家要裝飾廟中的一個大廳,用壁畫及版畫來描繪世界主要的宗教。那位傳道士想了一會兒之後,就開始以約翰福音13章的記載與他分享。“當我念的時候,那個和尚一句話也不說”,那位傳道士說:“但是當我讀到耶穌洗眾門徒的腳時,我感到一種奇怪的,令人畏懼的寂靜與能力。在那種文化中,公開談論任何有關腳的事,都被認為是不禮貌的。”
當我讀完之後,有片刻的寂靜。他帶著不敢置信的神情說道:“你是說,你的宗教領袖洗祂學生的腳?”
“對!”我回答說。他那剃光的頭並恬靜如月亮的臉,在震驚中皺縮在一起。他呆著說不出話,我也一樣啞口無言。我們都已身入其境。我看他,他臉上不敢置信的表情化為敬畏。這位開創基督教的耶穌,竟摸了、洗了漁夫們骯髒的腳!過了一會兒,他恢復了自我控制,站起來說:“我現在明白基督教的本質了。”(注5)
二、聖餐禮的舉行
基督教對聖餐通用的名稱有“主的晚餐”(林前11:20),“主的筵席”(林前10:21)、擘餅聚會等(20:7;2:42)(注6),而聖餐禮──則是和感恩福惠有關的儀式。
聖餐應該是喜樂的時候,不是悲傷的時候。聖餐前的洗腳禮,已經給我們自我審查、認罪、消解嫌隙及寬恕的機會。既已得著借救主寶血得潔淨的保證,信徒就已準備好與他們的主進入特別的交通。他們來到聖餐桌前是帶著喜樂的心,是站在十字架得救的光輝中,而非站在十字架的陰影下,已準備好可以慶祝基督救贖的勝利。
1.聖餐的意義
聖餐代替了舊約時期的逾越節。當基督──那逾越節的羔羊捨命時,逾越節所預表的就成就了。基督在去世之前親自設立了這代替的禮節,就是在新約之下,屬靈的以色列人的大節慶。這樣,主的聖餐──其預表的根源,大半來自逾越節的禮儀。
(1)紀念從罪中得救
正如逾越節紀念以色列從埃及的奴役中得救,主的聖餐也紀念從屬靈的埃及,就是從罪的捆綁中得救。
那抹在左右門框及門楣上逾越節羔羊的血,保護住在裏面的人脫離死亡;逾越節羔羊的肉所提供的營養,給他們力量逃離埃及(出12:3-8)。同樣的,基督的犧牲帶來拯救脫離死亡,信徒得救是借著吃祂的肉並喝祂的血(約6:54)。主的聖餐宣稱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死,給我們救恩、赦免,並保證永生。
耶穌說:“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林前11:24)這項禮節強調基督贖罪之代替性。耶穌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舍的。”(林前11:24;參閱賽53:4-12)在十字架上,那無罪的代替了有罪的;公義的代替了不義的。這偉大的行動滿足了律法要罪人死的要求,向悔改的罪人,提供了赦免、平安及永生的保證。十字架除去了我們已定的罪,並給了我們基督的義袍及勝過罪惡的能力。
a.餅與葡萄汁
耶穌曾使用許多比喻教導有關祂自己的真理。祂說:“我是門”(約10:7);“我是道路”(約14:6);“我是真葡萄樹”(約15:1);“我是生命的糧”(約6:35)。這些話,我們都不能按字面接受,因為祂並不是每一個門、道路或葡萄樹。它們乃是在描繪一些更深的真理。
耶穌在行神跡喂飽五千人時,曾啟示有關祂的身體與血的更深的真理。關於真糧,祂說:“那從天上來的糧不是摩西賜給你們的,乃是我父將天上來的真糧賜給你們,因為上帝的糧就是那從天上降下來、賜生命給世界的。他們說:‘主啊,常將這糧賜給我們!’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6:32-35)祂賜下祂的身體與血,滿足我們最深的欲望與需要的饑渴(約6:50-54)。
耶穌所吃逾越節的餅,是未發過酵的,那葡萄汁也未經發酵(注7)。那會使餅發起來膨脹的酵,被視為罪的象徵(林前5:7,8),故不適合代表那“無瑕疵、無玷污”的羔羊(彼前1:19)(注8)。只有未發酵的餅,才能代表基督無罪的身體。同樣的,只有未變壞的葡萄──未發酵的葡萄汁,才能適切地代表救主那完美無疵、能潔淨人的寶血(注9)。
b.吃與喝
“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裏面。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約6:53,54)
吃基督的肉、喝祂的血,乃是吸收上帝的話之象徵性的說法。借著上帝的話,信徒就能與上帝保持交通,並能擁有屬靈的生命。祂說:“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6:63)“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太4:4)
信徒借著吸收生命之道──聖經,而吃基督──生命的糧。聖言中帶著生命的大能。在聖餐禮中,我們也是借著聖靈吸收祂的話而吃基督。為此之故,每一次聖餐禮均附有講道。
當我們借著信心支取基督贖罪的效益時,主的聖餐就不僅是一個紀念而已了。參加聖餐禮,代表借著基督支援的大能供應我們生命與喜樂,恢復我們生命的活力。總之,這些表號顯明,“我們屬靈的生命靠賴基督,如同我們肉體的生命靠賴吃喝一樣。”(注10)
在聖餐禮中,我們“祝福”那杯(林前10:16)。這就是說,正如基督為杯祝謝(太26:27),我們也為耶穌的血表示感謝。
(2)集體與基督相交
在一個分裂與充滿紛爭的世界中,我們集體參與聖餐禮,有助於教會的合一與穩定,並表現出與基督並彼此間真正的契合。保羅強調這項契合說:“我們所祝福的杯,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血嗎?我們所擘開的餅,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身體嗎?我們雖多,仍是一個餅,一個身體。因為我們都是分受這一個餅。”(林前10:16,17)
“這顯明了一個事實,聖餐禮的餅被擘成許多片,由信徒吃下。因為所有的餅片都是出自一個餅,因此所有參加聖餐禮的信徒,就在餅所代表祂身體的那一位裏面合而為一了。基督徒借著共同參加這個禮節,公開地表明他們已經合而為一,屬於同一個大家庭,基督是這個家庭的頭。”(注11)
所有教友都應該參加這神聖的聖餐禮,因為在聖餐禮中,借著聖靈,“基督必在這些祂自己所指定的約會中與祂的子民相交,並由於祂的臨格而加給他們力量。即或主持聖禮的人因心手不潔而不配,但基督依然要在那裏服侍祂的兒女。凡全心信靠祂而來參加的人,必大大蒙福。凡疏忽這些與上主親近機會的人,必要遭受損失。對於這樣的人,正可以說他們‘不都是潔淨的’。”(注12)
在主的聖餐中,我們經驗到最強與最深的團體感。在此,我們中間的障礙都打破了,我們是在同樣的立場上相遇。在此我們體會到,雖然社會中有許多使我們分離的東西,但在基督裏,有合一所需要的一切東西。耶穌將聖餐的杯遞給門徒時,祂與門徒立了新約。祂說:“你們都喝這個;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太26:27,28;參閱路22:20)正如舊約是由動物祭牲的血所立(出24:8),新約乃是由基督的血所立。在這個聖禮中,信徒重新立約效忠他們的主,再一次體會到他們是那奇異之約的一部分。借著這約,上帝在耶穌裏面將祂自己與人類綁在一起了。他們既是這約的一部分,就有值得慶賀的東西。故此,聖餐禮既是紀念,也是恩典之約完成的感恩。所領受福分的多寡,則視參與者信心的大小而定。
(3)期待基督複臨
“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林前11:26)聖餐禮將髑髏地與基督再來的間隙連結了起來;它將十字架與天國相連;它將那已經過去的與那尚未來到的新約所見的世界相連結:它將救主的犧牲與祂的再來──準備好的救贖與完成的救贖放在一起。它宣稱基督現在借著聖靈臨格,直到祂在眾目所見之下回來。
“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國裏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太26:29),乃是基督的預言。它領我們的信心到將來在天國裏與我們的救主吃筵席的日子。那個場合是“羔羊之婚筵”(啟19:9)的大節日。
在為這大事作準備時,基督說:“你們腰裏要束上帶,燈也要點著,自己好象僕人等候主人,從婚姻的筵席上回來,他來到,叩門,就立刻給他開門,主人來了,看見僕人警醒,那僕人就有福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必叫他們坐席,自己束上腰,進前伺候他們。”(路12:35-37)
祂的門徒聚集在筵席桌前時,基督會主持那晚餐的宴會,像祂在耶路撒冷一樣。祂已長久等待這時候的來到。現在一切都準備好了。祂從寶座上起來,趨前侍候。人人充滿驚異,深感不配基督的服侍。他們懇求說:“讓我們來服侍吧!”但是基督安靜地堅持,要他們坐下。
基督在地上最偉大的時刻,莫過於在這可紀念的主的晚餐之前,祂虛己取了奴僕的地位之時;基督在天上最偉大的時刻,正是當祂服侍眾聖徒之時。”(注13)這就是主的聖餐向我們指出的,將來在祂國度裏,借著親自與基督相交享受永恆的榮耀與喜樂。
2.領聖餐的資格
洗禮與聖餐禮,是為基督徒信仰服務的兩大禮節。前者是進教會的大門,後者則使教友得益(注14)。耶穌只為那自稱是門徒的人舉行聖餐。因此,聖餐禮只為相信的基督徒預備。除了已受洗者之外,孩子們通常不可參加這些禮節(注15)。
聖經教導信徒,應抱持著適當的尊敬態度參加這個禮節。因為“無論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林前11:27)這“不按理”包括“不配的品行,或對基督贖罪的犧牲缺少積極活潑的信心。”(注16)這樣的行為對主表現出不敬,可以視為棄絕救主,因此就分擔那釘祂十字架之人的罪了。
不按理領聖餐會帶來上帝的不悅。那些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的人,“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林前11:29)他們未能分辨普通食物與主的贖罪之死的神聖象徵。“信徒不可將聖餐禮只當作一個歷史事件的紀念儀式。它更是提醒我們,罪已使上帝付出了多少;以及人領受了基督多少的恩典。它也使信徒重新記起,他有責任向公眾見證他對上帝兒子贖罪之死的信心。”(注17)
有了這些教訓,保羅就勸勉信徒,要在領聖餐之前先“自己省察”(林前11:28)。信徒在參與聖餐之前,應該在禱告中檢查自己的基督徒經驗、認罪,並修復斷裂的關係。
複臨信徒先鋒們的經驗,顯明了這樣的省察會帶來何等的福分。“當我們的教友人數甚少時,舉行聖餐禮成了最得益的時候。在事前的預備日,每一教友都致力於清除每一樣會使他與他的弟兄及上帝疏離的東西。心靈經過仔細地省察,熱切祈求上帝顯明隱秘之罪,商業上的不誠實,急躁不當的言詞,不肯丟棄的罪等,都承認了。主親近我們,我們都大大的得力量、得鼓勵。”(注18)
審察是一項個人的工作,別人不能代替。因為誰能看透人心,分別麥子與稗子呢?我們的楷模基督不肯拒絕人參加主的晚餐。但是公開犯罪的人不可參加(林前5:11)。耶穌自己也曾與猶大一同吃過飯,他的外表稱為門徒,但內在卻是賊,是出賣者。
所以,有資格參加聖餐禮的,乃是心靈的情況──完全獻身基督,以及對祂犧牲的信心,而非某一教會的教友。因此,所有教會中有信心的基督徒,都可參加聖餐禮。人人都被邀請來參加這慶賀新約的大禮節,並借著參加而見證他們接受基督作他們個人的救主。(注19)
注1:見1953年1月號《Ministry》20頁載Robert Odom撰“The First Celebration of the Ordinance of the Lord’s House”;懷愛倫著《歷代願望》654-657頁。
注2:同上661頁。
注3:洗禮與聖餐禮之間有著關連。洗禮是在作教友之前,洗腳禮則是為那些已經是教友的人服務。在這項禮節中,我們默想洗禮約言乃是恰當的。
注4:見1961年6月29日版《評閱宣報》6,7頁載C. Mervyn Maxwell撰“A Fellowship of Forgiveness”一文。
注5:Jon Dybdahl著《Missions: A Two Way Street》28頁。
注6:雖然一般都認為徒20:7的話是指主的聖餐,但它並不專指這聖餐禮。在路24:35中,它是指日常的用飯。
注7:這是認為聖經時代的人不可能在以色列溫暖氣候中,從秋季的收成至春天的逾越節這樣長時期保存葡萄汁,故而認為猶太人慶祝逾越節,當然是用發過酵的葡萄汁。但這種認定是不合理的。在古時,果汁常用各種方法以不發酵的方式長期保存。方法之一是將果汁濃縮煮成糖漿,將這濃縮的糖漿儲存在陰涼的處所,就不會發酵。只用水沖淡,就可產生無酒精的“甜葡萄汁”見William Patton著《Bible Wines-Laws of Fermentation》24-41頁。亦見1955年4月號《Ministry》34頁載C. A.Christoforides撰“More on Unfermented Wine”; Lael O. Caesar著“The Meaning of Yayin in the Old Testament”(美安得烈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74-77面;懷愛倫著《歷代願望》664頁;逾越節的葡萄汁也可用葡萄乾製成(F. C. Gilbert著《Practical 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Isreal for the Church of To-day》240,241頁)
注8:從這個意義說,基督避免使用希臘文的Oinos(英文作Wine),而用“The Fruit of the Vine”(可14:25)的片語,乃是有意義的。Oinos可以指發酵的葡萄汁,也可以指未發酵的葡萄汁。但“The Fruit of the Vine”則指純粹的果汁──基督寶血適合的象徵。祂稱自己為“真葡萄樹”(約15:1)。
注9:酵也可使葡萄汁發酵。酵母借空氣或昆蟲自會傳播。它們將自己黏附在葡萄的蠟皮上。葡萄壓碎時,它就混合在果汁中。在室內溫度下,酵繁殖甚快,使葡萄汁發酵。(見Martin S. Peterson, Arnold H. Johnson合編《Encyclopedia of Food Technology》卷二第61-69頁;《Encyclopedia of Food Science》卷三第878頁)。
注10:R. Rice著《Reign of God》303頁。
注11:《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參考文庫》卷六第746頁。
注12:懷愛倫著《歷代願望》668,669頁。
注13:1947年1月《Ministry》44,46頁載M. L. Andreason撰“The Ordinances of the Lord’s House”。
注14:參閱懷愛倫著《Evangelism》273頁。
注15:見1987年2月號《Ministry》13頁載Frank Holbrook撰“For Members Only”一文。
注16:《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參考文庫》卷六第765頁。
注17:同上。
注18:參閱懷愛倫著《Evangelism》274頁;《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參考文庫》卷六第765頁。
注19:聖經未指明聖餐禮應多久舉行一次(見林前11:25,26)。複臨信徒依照許多教會的作法,每年舉行聖餐禮四次。“早期複臨信徒在採用每季一次聖餐的計畫時,感到若舉行更多次,就有落於形式的危險,不能認識到聖餐禮的嚴肅性。”它似乎是一種中間路線的決定──介於舉行太多及相離太久(如一年)之間(1955年4月《Ministry》 43面W. E. Read撰“Frequency of Lord’s Supper”)。